新加坡理工大学建红树林保育中心

新加坡理工大学(SIT)在新设立的“Rotary-SIT红树林保育中心”举行动土仪式,标志着新加坡首个以红树林应用研究、教育推广与公众参与为一体的“活体实验室”正式启动。该项目由新加坡扶轮社基金会(FRCS)在三年内捐助68万新元促成,成为本地红树林保护与科研教育的重要实践平台[1]。

保育中心坐落于新加坡理工大学校园核心地带,毗邻榜鹅遗产步道,不仅为研究人员、学生及公众提供近距离参与红树林可持续项目的便利,也将成为融合科研、教学与社区互动的重要节点。选址经过多轮可行性研究,充分考虑了交通便利性、与SIT学术课程的协同性,以及基础设施与技术条件的支持能力。

SIT副教授Jeffrey Kwik博士作为项目首席研究员及负责人表示:“Rotary-SIT红树林保育中心将是东南亚地区首个将红树林研究、教育推广与公众参与深度结合的独特平台。中心设于大学校园内,将成为各界人士认识红树林生物多样性、海岸防护及气候韧性等重要功能的枢纽。我们期望这里成为一个凝聚社区力量、共同学习自然知识、推动可持续未来的集体行动空间。”

研究、学习与社区的汇聚点

保育中心地理位置优越,紧邻巴耶利巴遗产步道,距巴耶利巴海岸地铁站及SIT巴耶利巴校区仅举步之遥。

Rotary-SIT红树林保育中心将构建一个以红树林生物多样性与保护为核心的综合平台,涵盖应用研究、教育实践及社区参与三大方向。它不仅致力于通过生态系统修复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来提升气候适应力,还将推动东盟区域合作,共同应对海平面上升与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挑战。

在研究方面,保育中心将聚焦多个关键领域。其中之一是分析不同红树林物种的生物多样性特征与生长规律,深入理解其生态特性与适应机制;另一重点则是研究红树林的碳固定能力,并评估其作为天然海岸缓冲带在抵御海平面上升与海岸侵蚀方面的作用。此外,中心还将探索有助于新加坡及本区域实现长期生态韧性的红树林修复技术。

对研究人员和学生而言,保育中心提供了可模拟不同气候与潮汐淹没条件的受控实验环境。它不仅为SIT工程、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等专业学生打造跨学科实践平台,也将支持毕业专题项目及多学科实地研究。

为推动公众参与,保育中心将设置面向公众的互动展览、实时红树林分布动态展示,以及一系列教育工具,帮助访客深入理解红树林生态系统、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及在缓解气候变化中的关键作用。

国际扶轮理事暨新加坡扶轮社基金会主席许金福先生表示:“Rotary-SIT红树林保育中心不仅是一个项目,更是社区、教育与使命交融的象征。红树林作为大自然的沉默守护者,在保护海岸线、维系生物多样性及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功不可没。保育中心将作为一个活体教室、应用研究的基地,以及激发环保意识——特别是年轻一代环保意识的重要平台。扶轮社非常自豪能支持这项意义深远的计划,它体现了我们守护自然、创造持久影响力的承诺。今天我们播下的种子,将为后代孕育出可持续与服务精神的传承。”

保育中心的建设工程预计于2025年底启动,2026年底完工。